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接力擦亮“中国医生”名片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23-07-03 09:32:28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杨世嘉

通讯员 沙丽娜 薛纲跃

  “我们和非洲人民守望相助,那段经历让人难忘。”听闻中非经贸博览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的消息,曾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产科主任、今年已90岁高龄的张友明回忆起那段援非岁月,不禁感慨万千。

  60年前的1963年,张友明一行13人到达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开展医疗援助工作。广袤的非洲大地上第一次有了中国医疗队的足迹。“60年来,湘雅二医院累计派出25批共60人赴塞拉利昂、津巴布韦、阿尔及利亚开展医疗援助工作。”中南大学副校长、湘雅二医院院长黎志宏说。

到最艰苦和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3年,张友明年仅30岁。在两年半时间里,张友明作为援非的“开荒医生”,累计成功实施上千台手术,帮助众多非洲孩子平安诞生。不少当地人亲切地称她为“最信任的人”。

  1973年,湖南省开始组织首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这是麻醉科肖律丞教授,这是秦爱中护士长,这是眼科徐立教授,这是心内科施作榕教授……”85岁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教授李贺君翻开厚重的相册,用指尖抚摸着队员们的合影照,一一介绍起当时的队员。这支18人的队伍包括李贺君和他的同事共6人。

  “当时,塞拉利昂医护人员只有几十个人!”李贺君说,在短短的时间内,中国医疗队迅速完成了我国援建的全套医疗设备安装等基础性工作。

  “在国内只要做好医生工作就行,但在这里不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教授刘保平仍记得1982年初到塞拉利昂的那个雨季,“你必须是医生、老师、护士、工程师、水电工……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医疗援助就要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这也是李贺君和队友们的共识。“每当看到门诊台前挤满的人群中,那一双双渴望着健康的双眼,我都会为做一名‘中国医生’而感到神圣和自豪。”李贺君说。

“那份尊重,不只是对我,更是对我的祖国”

  2012年10月1日,作为第12批援津巴布韦中国医疗队队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泌尿外科副教授李益坚、骨科副教授周政来到穆塔雷市的一个偏远地区,顶着烈日为当地300多名居民送医送药。

  当得知那天正值中国的国庆节时,当地人一同唱起了生日快乐歌。“他们有节奏地喊着‘西努瓦’,我的眼泪突然就流了下来。我听得懂,他们是在喊‘中国、中国’。那份尊重和感谢,不只是对我,更是对我的祖国。”回忆这一幕,周政难掩心中的激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众多援非医务人员接力守护当地百姓生命健康。

  2016年3月31日,该院超声科副教授谭宜及团队成功诊治了塞拉利昂首例风湿性心内膜炎所致二尖瓣病变患者;2018年7月4日,普外科教授段伦喜成功实施了当地首例高位硬膜外麻醉下右乳巨大肿块切除、保留乳房手术;2022年2月25日,妇产科副教授喻玲为华人产妇开展当地首例无痛分娩;今年3月23日,甲状腺外科副教授张磊屹开展了复杂踝关节损伤修复及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至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援非医务人员已累计救治几十万名当地患者。

  因中国赴塞拉利昂“光明行”创新项目4次赴非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李芸,至今仍记得这样一幕:“他们在看到我的那一刹那,有的人对着我大笑、舞蹈,有的人对我竖起大拇指,有的人使劲和我握手,还有的人和我拥抱。”

  承载着两国人民友谊的一张张中国医生“名片”愈加闪亮。

异国他乡坚守抗疫一线

  2016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感染科医生梁骏随第18批援塞拉利昂中国医疗队踏上援外之路。谈及“后埃博拉时期”的那段抗疫往事,梁骏说:“在最开始的大半年里,都是穿着防护服工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第20批援塞拉利昂中国医疗队队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感染科护士长仇彩良回忆,2018年,在她负责管理的病房中,疟疾和伤寒患者挤满了床位,“我自己也感染了伤寒,为了不影响工作,咬牙也要坚持”。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塞拉利昂出现首例新冠确诊病例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生罗开忠、朱斌、杨卉、卢盛4人所在的第21批援塞拉利昂中国医疗队,决定延期回国,坚守在塞拉利昂抗疫一线。

  在非洲大地上辗转3600公里,走访72家机构和单位……中国(湖南)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感染科副教授王文龙,深入隔离病房与临床医务人员讨论病例,向当地民众普及预防知识,向当地政府建言献策。“新冠防控重点在‘防’,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尤为重要,我把这个观念传递给了非洲的医护人员,很值得。”王文龙说。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当地培训了40多名医务人员,他们基本上都能够独当一面。我们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完成了多少例高难度手术,更在于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第18批援塞拉利昂中国医疗队队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高级临床工程师、中塞友好医院中方院长滕朝宇表示,希望把这所医院建成西非最好的医院。

  教学演示、手术带教、技能培训……第18批援塞拉利昂中国医疗队先后授课30余次,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覆盖人数超过500人。中塞友好医院的一名当地医生给自己起了个“李小龙”的中国名字,他说:“是中国医生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化验室医生。”如今,李小龙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多种疾病的临床检测和分析工作。

  “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手术,而是一次至少在一个地方建立起一个白内障手术中心。”对此,李芸也有同样的体会。她编写了专门的培训教材,为当地医学生开展眼科教学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努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60年来,一代又一代援非医疗队员通过临床诊疗、防病防疫、药械捐赠、培训带教等方式,为非洲人民送去健康和友谊。“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党委书记柴湘平表示,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