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肉牛产业的特点是小规模、大群体,需要依托农户养殖来支撑,总体来看,肉牛产业发展不是特别成熟,仍处在发展阶段。”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左玲玲近日在“通辽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
【资料图】
中国是肉牛生产和消费大国,牛肉是全国第三大肉类消费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牛存栏10216万头,比上年增加399万头,同比增长4.1%;肉牛出栏4840万头,比上年增加132万头,同比增长2.8%;牛肉产量718万吨,同比增加21万吨,增长3%;人均肉类消费量为34.6公斤,同比增长5%,人均牛肉消费量同比增长2.9%,整体呈正增长态势。
肉牛产业的转型发展,不仅牵动着千家万户的收入,也关系着国家食品安全。被誉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的通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经过多年的发展,肉牛产业已成为通辽发展的优先选项和富民增收的主要突破口。
刘祖凤 摄
短板待补公开资料显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通辽就以蒙古牛和三河牛为母本,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对肉牛品种进行改良选育,经过70年的发展,培育出了种群规模庞大、遗传性能稳定、体貌特征一致、肉用性能突出的“通辽肉牛”。
目前全市年度饲养量达到500万头,实际存栏385万头,位列全国地级市第1位,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全市养殖基础母牛超万头的乡镇有2/3,以肉牛繁育为主导产业的村屯达到一半以上。
“无论是在脱贫攻坚的历程中,还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肉牛产业始终是效益比较突出、长期经营稳定、群众受益普遍的主导产业,这也保障了通辽肉牛的种质资源、养殖规模、服务体系、品牌价值等多项指标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孟宪东如是评价肉牛产业对于当地的影响。
在肉牛育种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表示,从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肉牛育种值评估结果看,在全国排名前100名的种公牛中,通辽市数量占比一直独占鳌头,综合排名全国第一。在种质资源上,通辽已建有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年供种能力、冻精产量、胚胎生产分别在300头、300万支和5000枚以上。
接下来,通辽将打造全国最大的基础母牛繁育基地,大力实施良种基础母牛扩群提质工程,做大“企业+合作社+农牧户”规模化养殖。
进入新发展阶段,通辽肉牛产业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不少挑战。孟宪东提到:“如何在形成相当数量规模的基础上,精心改善品种质量、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充分延伸产业链条,让肉牛产业全面‘牛’起来,是通辽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记者了解到,肉牛养殖是一项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需要从优质牧草的种植和加工、饲料贮备和配制、配种、产犊、饲养管护、牛肉的加工和销售等方面进行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门槛较高,我国肉牛养殖的主体从数量上还是以中小养殖户数量最多。
目前,通辽肉牛的产业发展以“小规模、大群体”为主,有106万农牧民从肉牛产业链条中获益增收,占到全市总人口的1/3以上。左玲玲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坚持“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模式,通辽肉牛产业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接下来还要继续提升肉牛产业链水平,尤其是在母牛养殖水平上继续下功夫。
深度育肥和屠宰加工是通辽肉牛产业的主要薄弱环节。
数据显示,2022年通辽市牧业年度肉牛存栏367万头、出栏125.7万头,深度育肥仅17万头,本地屠宰只有5.18万头,初步测算肉牛全产业链产值大概在200亿元。通辽虽地处黄金玉米带,天然条件较好,为肉牛的饲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要真正成为高品质饲料不能只有玉米青贮原料,要实现“秸秆变肉”仍需要大量投入。
而在屠宰加工方面,据了解,通辽市目前正常运转且有一定规模的屠宰加工企业只有一家,年屠宰量最多也就5000头左右。“屠宰加工集中度低,企标千差万别,产品参差不齐,规范化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少,且布局不合理。”河南农业大学教授赵改名认为,屠宰加工产能释放不足已成为制约通辽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需要加强屠宰加工环节,才能促进肉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提升全产业链价值深度育肥和屠宰加工两者相互制约,育肥数量不足,则屠宰企业“难为无米之炊”;屠宰发力不够,则直接影响育肥效益,进而影响育肥投入的积极性。
因此,通辽市政府在8月19日发布的《通辽“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建设”白皮书》(下称白皮书)中提到,鼓励“牧繁农育”“户繁集育”以及“直线育肥”,加强育肥户与屠宰场合作,提高市域内屠宰比例,同时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内培外引、盘活重组等方式,激活现有屠宰产能,以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通辽市还建设了肉牛产业数据中心,对肉牛产业大数据进行整理、挖掘、分析,构建肉牛产业“数据图”,实时汇集全市肉牛产业良种推广、养殖生产、市场交易、屠宰加工、科技服务等动态数据,并进行量化分析、预判预警和直观呈现,为决策管理提供“一站式”支持。
“为了更好地保障牛肉产品的质量安全,我们开发了肉牛全产业链质量追溯系统,整个系统涵盖种养、防疫、加工及销售。具体方式就是在养殖环节,给牛佩戴电子芯片耳标进行信息采集,在加工端开放追溯端口,从而实现肉牛全产业链可追溯。”在科左中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服务中心主任孙志强看来,通过建立全程可追溯系统,可以使肉牛品质得到保障。
“到2026年,全市优质肉牛存栏要达到400万头、育肥80万头、加工60万头,形成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实现肉牛产业从全国地级市中数量第一向综合效益第一跃升。”孟宪东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牛肉多是不经处理的冷鲜肉和冷冻肉,导致口味受到影响,产品的价值降低,销售量受阻,加工厂利润也不明显。近年来,预制菜市场不断崛起,牛肉预制菜有望成为通辽肉牛产业扩大市场的一个重要出路。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牛肉类预制菜市场规模为220亿元,占到预制菜市场的6.4%,未来将持续大幅增长,预计2026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10720亿元。近年来,肉类预制菜发展进入“快车道”,以“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为例,去年牛肉类产品收入为3.35亿元,占比41.98%。
此前出台的促消费二十条中也提到要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据悉,通辽目前正在加快布局牛肉预制菜赛道,组建了由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科学家、营养学家、农业经济学家以及行业专家构成的研究团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创造出口味与健康相平衡的牛肉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白皮书中还提到要推进肉牛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综合利用肉牛副产品,“积极培育、引进牛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推进皮、毛、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加工逐步向医药、食品、服装产业延伸拓展,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目前肉牛副产物利用的深加工率不足10%,综合利用水平偏低,总体附加值不高,制约全产业链的形成。虽然肉类是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目标产品之一,但是屠宰副产物资源也会影响上游畜牧业的发展。”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张丽建议,未来可以使用脱腥技术、脱毛技术等来发展新型牛副产物食品,推陈出新,提升肉牛的全产业链价值。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